冬季登山行不行?ft.登山文化與百岳迷思

冬季登山行不行?ft.登山文化與百岳迷思

冬季登山行不行?ft.登山文化與百岳迷思

文章目錄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

今年過年期間去了一趟東南亞小旅行,也順便參與了一場泰國四天四夜的健行活動,帶著曬得紅通通的皮膚與滿足的心情回到台灣。而後在參與一場品牌的健行活動工作中,一位初認識的攝影師夥伴得知我也是登山嚮導,便好奇地問了我一個問題:「今年過年登山這麼多起山難,看大家在網路上討論的沸沸揚揚,關於什麼風險管理、雪季三寶等等的議題,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還記得我隨口淡淡的說了一句:「其實沒什麼好討論的,什麼風險管理、登山教育、雪季準備其實在這種山難事件當下討論,對我來說都只是假議題,我們真正應該重視與探討的,其實是台灣那扭曲的登山文化。」

登山運動緣起

人類真正的登山運動起源,應該回朔到18世紀末法國夏慕尼地區(Chamonix)的白朗峰(Mont Blanc)攀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除了當初充滿冒險挑戰與宣示意味的白朗峰登頂那種攀登之外,更在全球的山域環境中發展出了各種相關的山域活動分類,例如:健走(Hiking)、健行(Trekking)、冰河健行(Glacier Hiking)、技術攀登(technical climbing)、登山(mountaineering)、徒步健行(Thru hiking)等等,當然還有其他類別的溪降、滑雪、攀岩、獨木舟等等也都能算在這個範疇之內。可想而知的是,西方世界在這兩百多年間,早已發展出一套登山的邏輯與文化,相對也在人與大自然之間相處之道,有了更深的一份理解。

Norrona-fjora-flex1-軟殼褲-穿搭-冰島

位於瑞典北部山區的冰河

日本登山文化起源

早在這種西式登山運動傳入亞洲之前,距離法國約莫一萬公里遠的日本也就已經擁有了所謂的登拜文化。這種文化的核心在於對高山的崇拜,進而產生山岳信仰與宗教修行相關的活動,這也是為何如今日本多數的山頭上都建有大大小小的神社,也在里山區域有著著名的熊野古道、四國遍路等修行道路。十九世紀隨著傳教士踏足日本山區的腳步後,日本也陸續開發出各山區的網絡,並興建起一座座民營的山屋,這種新時代登山運動的文化發展至今也已超過一百年以上。

Norrona-fjora-flex1-軟殼褲-穿搭-冰島

日本北阿爾卑斯山脈-槍岳山頂神社

Norrona-fjora-flex1-軟殼褲-穿搭-冰島

日本北阿爾卑斯山脈-奧穗高岳山頂神社

台灣登山史發展背景

相信大多數台灣的登山者都沒有了解過台灣的登山史究竟是如何發展的?不過如果講到台灣土地上,原住民與漢人以及日本人之間的各種衝突,相信大家不難忘記小時候歷史課本上寫著的那些名字與事件名稱。約莫十多年前,魏德聖導演拍攝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正是屬於我們台灣早期山域間的歷史故事。先不論過往的戰爭、政治以及歷史的真相是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台灣山地區域在早期始終處於一個封閉的狀態,一直到戰後的50年代左右才算是開始有民間的登山團體行為,而真正的發展時期大概是70年代「百岳俱樂部」的成立之後,才正式進入近代的台灣登山年代。掐指一算,真正意義上的登山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可能還不超過一甲子,可以說台灣的登山文化還處於一個開發中國家的概念。對台灣登山史有興趣的人可以觀看城市山人的這篇文章,或是讀讀台灣登山史這本書籍。

Norrona-fjora-flex1-軟殼褲-穿搭-冰島

台灣日治時期用於管理原住民的白石駐在所 (左側駐在所建築有經過維修整理)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穿搭-冰島

日治時期早期的加羅神社遺址

日本的現代登山樣貌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日本燕岳旁的燕山莊與帳篷營位

還記得多年前初次到日本登山時,在日本登山用品店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看得我目眩神迷心頭癢癢。而在真正踏足日本的冬季山區之後,才真正理解到日本的登山運動與文化發展,和台灣是處於一個不同的狀態之下。就如同我在日本雪訓文章中寫到的:「日本雪景像是開啟了身處島國的我們,展望世界的另一種視野。」

台灣的環境得天獨厚,卻也因為身處亞熱帶國家加上地球不斷地暖化,我們對於雪總是既熟悉又陌生,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相比之下,處於溫帶及亞寒帶國家的日本來說,不但四季分明外,對於山區活動的理解也很直接的分成了「雪季」與「非雪季」。以日本的北阿爾卑斯山脈來說,雪季大約是每年的十二月到隔年的四月,非雪季也就是五月到十一月。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日本赤岳雪景

非雪季的日子裡,日本山上的登山客絡繹不絕,在日本流通性非常高的YAMAP App中,可以看到登山客熱絡分享著他們健行踏青的行程紀錄與照片,無論是單日或多日的縱走。這個時期上山,讓你有選擇障礙的各大山屋都是為你大門敞開,登山客的生意做好做滿。而到了雪季一切都變得很不一樣,由於路線的難易度以及風險程度不一,有許多日本山岳在冬季是非常不適合健行(Hiking)的,也鮮少有人踏足,沿途的山屋也會提前在十月左右早早就公布今年的最後營業時間(冬季關閉),避免登山客向隅。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日本上高地德澤圓旁絡繹不絕的登山客與帳篷們

在山下有立牌告知上面的山屋營業終了|南岳山屋冬季不營業但仍留有冬期入口給山友自行付費簡易過夜

當然還是會有些路線及山屋持續的營運,而通常這些路線是開放給冬季上山做技術攀登相關活動的隊伍做使用(雪地訓練當然也是其中一種),同時也可以看到直升機運來一桶桶的煤油,為山屋內的大量暖氣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

這個季節裡,在山腳下的民宿裡就可以看到許多背著冬季攀登技術器材正在整裝的隊伍,準備上山挑戰著Guide book裡那些山壁上既定的攀登路線,他們討論的是哪個山岳的北壁攀登而不是哪條尾根(稜線)的健行路線。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冬季仍然營業甚至還有人工冰攀訓練場的赤岳鉱泉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雪季上山攀登的日本人還不少,而且有許多人會選擇雪地紮營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攀登阿彌陀岳北稜時,遇到比我們晚出發被我們擋著主路線的日本攀登者,快速地選擇了旁邊的另一條路線攀爬,可想而知他們對這塊山區的攀登路線以及既有的Blot點位相當的了解。

台灣的現代登山樣貌

台灣在當年百岳俱樂部的影響之下,至今台灣人到高山健行的目的大多都還是以蒐集百岳山頭為主,鮮少有真正的冬攀隊伍或是冬季訓練隊伍,當然也是因為降雪環境的不穩定導致。而眾所皆知,有許多經典的百岳山頭都藏身於台灣深山區域,每一條縱走路線少則三天,多則八九十天以上,對於假期有限的登山客來說,農曆年間的長假當然就是上山撿山頭的好時機了。

台灣迷人的百岳縱走路線-能高安東軍

那關於台灣的冬季登山呢?其實台灣的冬季也並不是完全不適合健行,只是相對另外三季來說困難了點,風險評估與天氣評估也更加的複雜了些。有能力與技術的登山者當然是可以在冬季游刃有餘的遊走台灣山林間,但大多數這樣的登山者也不會選擇在冬季踏足難度較高的山岳,因為太過於辛苦與狼狽,未知的風險也相對難以掌控,更別說縱走路線中那寥寥無幾的山屋,能提供給登山者多大的資源協助。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登山車-MTB

2024年末在南湖山區遇到的初雪,讓大家走的戰戰兢兢。

還記得2020年的過年期間,我們一支三人隊伍安排了逆走南二段的行程,計畫從東埔登山口進入縱走至向陽登山口出去。但因為天氣預報在初三初四左右有一波冷氣團可能會降雪,所以我們刻意放慢行程,第三晚才抵達白洋金礦山屋準備等待冷氣團過後再評估是否繼續踏上中央山脈的稜線。而那一夜過後,山區降下了厚厚的白雪,海拔3370m的山屋外積雪大概已達二三十公分以上。我們當然選擇了撤退回東埔登山口結束行程,而沒記錯的話,同時間內有幾支順走南二段的商業隊被大雪困在南二段的山谷山屋中進退維谷。

前一天八通關山豔陽高照,隔一天起床山屋外積雪深厚且持續下著白雪

過年期間山難啟示

回到關於今年過年的山難事件中(2025/02),根據新聞媒體的報導主要就發生了至少12起的山域事故,其中被廣為報導的當然就是南三段一日三起山難事故,其他的當然還有小雪山大崩壁的墜崖大壩北稜拆隊迷途等等。若再認真深入探討一下就不難發現,每年過年的山難多數圍繞在多天數長程縱走路線,至少鮮少在雪山主峰或玉山主峰傳統路線,或是中級山和郊山中發生同等棘手的山難事件。是因為風險管理不足?雪季技術、體力與裝備準備不足?又或是歸因於天氣狀況太惡劣才導致這樣的山難事故頻傳?那些都是實質的結論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在我看來是台灣欠缺登山探險文化與對於山域環境認知不足所致。

攀登百岳的風氣確實反映出台灣人對於登山和探險的熱情,登高望遠不僅能欣賞美景,也是個人挑戰自我的一種方式。但若將征服所有山頭視為唯一目標,很容易導致走火入魔和迷途未返的後果,也是我認為這些山難最根本的原因。

在面對大自然時,我們不過如同一粒微塵。不要想著征服大自然與山頭,試著與其和平共處,順應著大自然的聲音前行,最終才能在那趟探險中得到可貴的回饋。選擇在對的季節、對的時間點,爬對的山、做對的決策,對自己負責也對你所想親近與尊敬的山負責。

圖/文 Lupo

Norrona-fjora-flex1-老人頭-軟殼褲-能高安東軍-白石池
分享文章
文章目錄

留言